世界正信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请立即注册
查看: 16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改革前途可能一片暗淡(一)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248

帖子

7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3:1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期: 2006-09-28 14:21
就中国改革的问题,网民宣昶玮和某网友进行了一次讨论。由于认为“有点意思”,特公布开来供关心改革的网友一观。以下是有关内容。

某网友:中国改革已进行了几十年,你对之有些思考?请谈谈。
宣昶玮:我很关心中国社会的凝聚力问题。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今天可以说是很低的时期。
某网友:凝聚力也是大家熟悉的老题目了。自从苏联解体,这一问题似乎就引起人们重视。但似乎人们并不多谈这个问题。你想深入谈谈自己的观点?
宣昶玮:人们不多谈,是由于不重视。
首先来谈谈社会的凝聚力来源于什么?是什么引起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侈谈凝聚力就是空谈。

是什么引起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呢?
是成就、优秀的东西(包括文化、科技、道德、经济、理论、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凝聚力:一切优秀的、巨大的成就、成功,包括物质的、科技的、知识的、精神的东西、伟大的人物,皆能起到凝聚社会人心的作用。举凡社科理论成就、音乐、艺术、文学、思想成果、科技理论、技术成就、经济成就。。。。。。皆具凝聚人心、具号召、吸引力的作用。成就背后靠着成功的人物,成就巨大的人物就是大人物,也具吸引力、凝聚力。即使此人仅靠道德、精神的非凡高尚,就可凝聚人心,有号召力。一个社会,靠了所有这些优秀的成就、人物,综合而成为一个总凝聚力合力,形成一种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价值的总取向,一种总的倾向-----这就是现今东方,中国,和西方,欧美,俄罗斯,及印度等社会古往今来凝聚力的奥秘所在。总结就是:社会凝聚力源于这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使公众感到受益的程度。换句话说,社会凝聚力源于那些能给公众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东西。社会是一棵树,有凝聚力的社会是一棵浓密的大树,人们是为了能乘凉而聚到这棵树下的。一个社会的凝聚力的成,靠这些;败,也败在这里。反之破坏凝聚力的,则是文化的失败,停滞不前,理论的僵化、错误、失败、科技的落后、经济的落后、道德的沦丧、外交的、军事的重大失败、腐败的蔓延等。

当今西方的文明仍具相当高的凝聚力。其原因归结如下:1)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巨人的理论,仍有号召力、说服力,因为还没有别的社科理论已在实践中(指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社会科学发展的、民主的、道德的等等)超过他们的理论。前苏联的失败,使社会主义蒙受巨大打击。2)在科技方面西方是领先的。3)经济发达。4)人文学术方面、思想界,西方仍然具有优势,西方现代哲学界不断有重量级的哲学家出现,而这种活力就是凝聚知识分子的力量。5)西方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博爱等口号,仍有巨大生命力,从学者到一般民众,莫不都希望有公开表达意见与观点的权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力,此种要求无论西方东方人群概莫能例外,谁愿意生活在前苏联那样的受制、高压、思想与言论钳制的环境下呢?故西方提出民主自由,无论东方西方人皆被其吸引之,这就使西方意识形态具有了吸引力、凝聚力,此种吸引力也影响到了东方的南亚和中国。前苏联共产党为何无凝聚力?正是由于思想言论的专制、钳制与西方自由民主的对比反差太大造成了离心力(凝聚力的反面),二是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赶不上西方,学术、思想压制造成社科理论长期停滞不前又无生命力是三。但前苏联也有具凝聚力的东西,也有一些成就,如科技进步特别是航空航天科技的进步。但前苏联的这些成就形成的凝聚力不敌压制思想、不民主、不自由造成的离散力,两相对比后者占了优势,故造成社会瓦解,政权分崩离析。另一大离散力是前苏联各级官员的特权与腐败、生活腐化造成的。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你把社会主义宣传得再美,但老百姓特别是知识分子有分析力,有眼睛,能看到、听到事实,官员一个比一个腐败,整群搞特权,这种情况离心作用对普通群众影响太大,任何理论与宣传都掩盖、替代不了、抵消不了其作用的。腐败和特权引起公众不满的原因,是由于极少数人侵占、独占了公众(社会)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某网友:看来你认真的思索过。

宣昶玮:现代社会的凝聚力主要有两类:精神的和物质的。一是靠意识形态的力量二是靠物质的力量:信仰、社会学理论、价值观、经济发达等共同构成。毛时代的中国、现伊朗、美国、日本、韩国,都是,欧洲也是。其中伊朗是典型的不以物质力量而以意识形态力量凝聚社会的。

某网友:是这么回事。
宣昶玮:看看苏联的实例。苏联的崛起与瓦解都是意识形态、大众心态起着中心作用。崛起是因为意识形态对知识界的吸引力,瓦解也是因为这一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凝聚力的丧失。成也精神(民心),败也精神(民心)。精神是一种决定性力量,无坚不摧。
未来文明社会,精神(理论、学说、价值观、信仰、社会道德等,皆为精神的东西)力量巨大,物质力量并不要太大。即精神第一,物质(经济)第二的原则。以精神代替物质而凝聚社会。历来也只有精神才能长久凝聚社会。看看现在的伊朗,过去的中国,就是例子。
但精神必须要发展,要跟上时代变化,要古树常青、进步,比别的精神、比物质的引诱力发展要快,一句话,要有相当的优势,至少要能征服知识分子,这才能长久保持凝聚力。
满足人们一时的物欲要求也可暂时形成凝聚力,因为这毕竟给人群包括知识分子带来某种利益吗。日本、美国、欧洲,都是走这条道路,但这条路不适用于全人类——环境承受不了,资源满足不了需求。如果给全人类指一条走西方那样经济发展的道路,显然是走不通的。不求世界大同?各走各的?那么物质(资源)利益的冲突、精神利益的冲突就没完没了。巴以冲突的实质就包含着两种精神利益的冲突。
总结历史经验之后得出结论:世界应走向大同,而解决的办法是用精神的力量。这是唯一的道路。
精神与理论有这个力量么?看看孟德斯鸠和卢梭,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就可知道是有这个力量的。看看现在的伊朗、西藏的牧民,他们的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信仰对物质的追求就降低了。如果说已有的精神力量、理论还不够,还不足以让全世界知识分子信服,那么让后人去创建它吧。哪怕仅仅奉献一块砖一片瓦呢?

令人惊奇的是,历史上竟然还有政权,在走一种特殊的凝聚力的路子:允许国家、地方官员、各种政府机构的人员、基层权力机构,用权力去搞腐败,用这种默许来取得国家,从最高到最低、到最基层大大小小统治者们之间的凝聚力.这是一个特殊的、权力阶级内部的凝聚力。他们用这种腐败与利益作为事实上的意识形态。但这个意识形态只是统治者内部奉行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国家公开宣扬的那种假的意识形态。
1949年之前的国民党政府就是走这种特殊凝聚力的道路,而表面上蒋介石却宣扬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后来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推翻国民党,才结束了这种状况。

.今后的现实可能是:1)走精神理论凝聚力之路的一种类型的国家。2)走经济发达产生凝聚力的一种类型的国家国家。3)前述1)与2)特性皆具有的一种类型的国家。4)既无精神、也无经济力量,即无凝聚力。这样的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政权更迭频繁,政局极不稳定。5)靠铁碗、强权人物的统治,政治上高压、专制。但这种情况只能是暂时的,只能维持一个短暂时期。大致就这五类。其中2)、4)、5)一无所美、一无是处。因即使经济高度发达,但精神力量不够,则这样的社会必然道德沦丧,风气败坏。人的欲望特征是:如果没有节制,必然欲望无穷,永不会满足。故可行者只有1)和3)。

过去走精神凝聚力道路的社会,有些是靠愚民策略。但这一办法对教育普及、资讯发达的社会是无效的。
走精神凝聚社会凝聚人心的道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希望在东方。实际上西方人早就有这种期盼。

某网友:谈了不少。但一个社会干什么需要凝聚力呢?换句话说:凝聚力对社会有什么用处?
宣昶玮:凝聚力大,说明社会团结,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凝聚力,说明社会分裂,人心涣散,干什么事情都不会齐心协力。社会是一个组织,它的各种机能都是一种组织的机能。拿一台复杂的机器来代替社会作比喻,这台机器的各个部件是高度配合、全体协作一致好呢,还是各个部件各行其是、一盘散沙好呢?社会缺乏凝聚力必然在大部分问题上缺乏共识,在许多行动上不会有效力和效率。前苏联的分裂,可以讲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凝聚力太弱的案例。

某网友:依你看,中国目前凝聚力不好。那么有多严重么?现在不是很繁荣么?
宣昶玮:现在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和两类因素有关:一类是促进凝聚力增大的因素,如前述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物之类;一类是破坏凝聚力的因素,如贪污腐败、分配不公、压制民主等等。
你问中国目前的情况如何?中国的情况是改革之后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是大大降低了。实在没有办法把这种改变说成是改革的成就。中国没有多少可在世界上引以为自豪的成就:引进外资是名列前茅,还有世界加工厂的名号。但那都是以牺牲劳工者利益,拼廉价人力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国内国外都不欣赏,哪儿来的自豪?美国有民主,欧洲有文明,中国有什么?有假大空、有乱哄哄。大家都说假话、造假货。如此污七八糟,哪儿有一点文明气象?有网民在网上说:有中国特色就是废话一筐。这句话颇击中要害。中国社会的现状就是毫无凝聚力,社会没有共识,群龙无首,到处是内耗,改革已失去方向,没有号召力,更没有合力,而分力互相抵消。社会不但不和谐而且充满斗争。各阶层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划分一切的标准。以上这一切,都是改革的失误而非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界正信佛教论坛  

GMT+8, 2024-5-2 20:30 , Processed in 0.0335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