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信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请立即注册
查看: 2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然科学 哲学 佛教_在认知方式上统一(一)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248

帖子

7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5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期: 2006-11-03 19:45
一、缘起:自然科学、哲学、佛教:三种知识和信仰的现实印象

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科学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影响所及,就是形成了一种科学至高无上的观念,形成了某种科学霸权现象。杨振宁的炮轰《易经》,几年来的讨伐中医,均是科学霸权的表现。
至于现实人们对哲学的印象,则是各种各样。有人认为哲学的地位与层次比科学高,是用于指导科学的;有认为哲学不如科学,应当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等等。总之过去有多少哲学流派,现在就有多少类似的主张。
至于对宗教,人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和哲学都比宗教科学,宗教不要理性,只追求没有事实与科学依据的虚无缥缈的信仰。
对科学、哲学、宗教的态度与观点,当然还有另类。但既数量不多,且又不成气候,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地带。
以上就是现今社会人们对三种知识与信仰的大致态度。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三种学问与宗教,作一些深入的对比研究: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二、三种知识与信仰的认知方式研究

第一,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对于自然科学认知世界的方式,建立假说模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是最标准通用的方法了。其中的直觉,常常参与模型重建过程。


第二是哲学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哲学在上述建立假说模型和进行思辨验证过程中,不是一次性的完成模型构建和思辨验证的,而是边思辨验证,边修改与重建假说模型的,而且往往在这一反馈与修改过程中有直觉参与其中。与科学相比,哲学理论模型是框架型的,比自然科学模型粗糙得多,哲学往往不过问细节。例如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他论证了人有肠胃是因为有吃东西的意志,人有四肢是因为人有劳动、运动的意志,等等。但他并不去过问人们意志和产生肠胃的细节。这一点正和科学相对照:科学是最注意细节的。因此科学的假说模型是精致的模型,而哲学的模型则是一个大框框,是粗糙的模型。所谓的思辨验证,就是在理性思考时结论(假说模型)与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典型的例子是陆王心学学派的表述:六经皆我注脚。意思是用六经中的观点来对照,它们都是符合我们的哲学观点的。



第三是佛教认知模式:佛教的认知模式比科学和哲学复杂得多。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一些佛教概念的含义,就可知道佛教的大致认知方式与特点了。


首先来看“谛”这个概念。谛,首先是“不违背事实”的意思。当人们由对世界的认知而得出观点,而且这一观点与真实的事实相符合时,佛教就称这种观点是“谛”。佛教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理论不违背经验事实(真实的“表象”),也是佛教认知行为坚持的原则。这一认识论上的观点,佛教和世俗的理性观点是一致的。“谛”可以说就是佛教的正确观。


再看“禅那”。禅那亦称禅,意思是“思维修” ,就是心专注一境,“进行思虑以获得正理”。就是一种理性思维加直觉思维的过程。佛教修行人欲以此得到对世界认知的“谛”、即正确理论的过程。禅那不是仅“练静坐”,而是专心动脑子寻找理论的过程,和世俗的理论家差不多。


“止观”,又是一个和认知有关的概念。止是心神专注于观察思维对象的意思。观是在止的基础上进行深思熟虑,以得到真正的关于事物真相的智慧:还是理性思索加直觉地运用,以求得真理的行为。


“菩提”,佛教概念。意为觉悟,智慧。指对世间真相达到了解的智慧与途径。


“顿悟”、“渐悟”:佛教概念:指修行人在思维、领悟世界某种真相的觉悟过程的方式。它们都是和觉悟真理、获得真知有关的概念。


“现观”,佛教概念。指通过禅定,不经语言逻辑而对世界真相直接把握了解的一种神秘的认识方法。现观虽是一种非理性思维方法,但需要大量的前期理性思维成果作为基础,否则不会出现现观。这种非理性思维方式,必须借用大量的理性思维为基础。


“般若”,佛教概念。指佛教专有的、含有掌握佛教起码理论与观点的一种认知世界的综合认知智慧与方法。般若是一种专有的带有特定理论与方法(佛学)性质的智慧与方法。除了其特定的理论性质外,特点之一是含有高度的理性思维性质。《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说,诸佛所以能觉悟世界真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觉悟世界最终真相的意思),就是依靠般若认知得到的。佛这个名称,就是觉悟者的意思。觉悟什么?觉悟世界真相。佛与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觉悟世界真相。


我们可以由上面的了解,给佛教认知世界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总结了:佛教要依靠大量的理性思考并借助非理性去获得对世界的真知,理性思维是佛教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佛教修行者也和普通世俗之人一样,要靠认真研究、思考大量的经验现象去领悟世界真相。无著就曾经历过这种苦思求悟的过程:他长期思索空性的真实含义,但均不得要领。求真不得使无著苦恼到欲自杀,可见佛教中修行人求真知觉悟的艰难。


总结一下,佛教的认知模式如下:观察+理性思考+修行(六度等)+直觉+建立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禅定+止观+般若+现观+觉悟的最终求证。


其中的禅定、禅定、止观、般若、现观和修行之中,也当然包括大量的观察思考,也包括建立假说和思辨验证,也包括直觉在其中。
佛教的上述认知模式中的“最终求证”,是指修行者在得到最终觉悟之后,要去到现实大千世界中去验证,看看能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比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的验证范围要大的多。关于这一点,本文后面还有文字叙述。


佛、菩萨,首先必须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者,同时是善于修行者。修行什么?修德。


非理性并不排斥理性,而实际上是以理性为基础。所谓“非”字,是突变并不全是理性自身的成果,而是靠“外力”的结果。由于不是理性中得来得东西,故称非理性。至于这种“外力”是什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但历史上有人知道。


很多世俗之人把佛与鬼神之类等同理解,是很不对的。佛首先是觉悟真理者。佛陀的成道过程就是寻找救苦真理、寻解世界与生命真相的过程。就象哲学家寻找哲学真理一样,是一种求知过程。哲学家寻找真理欲造福人类并赋予人生以意义;佛陀寻找真知欲使生命脱离苦海,并赋予人生以意义:两者目的实际是一致,而侧重点不同罢了。佛陀在寻找真知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理性思考,理性思索是佛陀的修炼功课而且是最重要的功课之一:这正是菩提树下四十八天冥想的真相。知道这一真相的人会认为佛陀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宗教人士则会看到佛陀得到上天的佑助;而部分世俗人士,则认为佛陀在编造地狱之类故事来吓唬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界正信佛教论坛  

GMT+8, 2024-5-5 11:13 , Processed in 0.0327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